子午工程是利用東經120度子午線附近,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並延伸到南極中山站,以及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度緯度線附近現有的15個監測臺站,建成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的監測網路。這一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地震局以及資訊産業部等七個部委都參與了這一項目。2011年5月7日7時整,“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發射成功。2012年10月23日,子午工程通過國家驗收,為載人航太等提供空間環境保障 。2019年7月29日,“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項目(以下簡稱子午工程二期)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啟動建設,標誌著懷柔科學城五大科學裝置全部啟動建設。
"F"因子:供體菌細胞中含有一種致育因子,稱為"F"因子。其在細菌的接合中起重要作用。F因子若游離于胞質中則為 F+ ,它和 F-進行結合雜交,結果是給、受體各含一個F因子(至於原因就不細説了)均成為F+ ;F因子若結合在給體染色體基因中,則稱做高頻重組菌株Hfr,它和F-進行雜交,結果是受體成為"F-",給體成為"F"。
矮行星或稱“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恒星運轉,品質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品質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有脈衝才算是脈衝星。
造(zào)血(xuè)幹(gàn)細(xì)胞(bāo)(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是血液系統中的成體幹細胞,是一個異質性的群體,具有長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類成熟血細胞的潛能。它是研究歷史最長且最為深入的一類成體幹細胞,對研究各類幹細胞,包括腫瘤幹細胞,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廣義的不育性包括因環境條件而不開花或過早落花的,以及種子不具發芽能力的,或是像白化苗那樣能發芽但無繁殖能力的。狹義的不育性,則是指從生殖細胞形成直到受精,或是作為擔負這一進程的生殖器官的機能、形態、位置,以及從合子到發育成種子這一整個過程,基於某種原因,而不能産生後代的現象。
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是人的視覺可以感受的光譜。如白光經棱鏡或光柵色散後呈紅、橙、黃、綠、藍、靛、紫彩帶,即為可見連續光譜。
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因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而得名。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當時,還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貝爾,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會發出一種週期性的電波。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
生殖細胞(germ cell),又稱配子(gamete),是多細胞生物體內能繁殖後代的細胞的總稱,包括從原始生殖細胞直到最終已分化的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均為單倍體細胞,其中包含一條性染色體。此術語由A·恩格勒和K·普蘭特爾于1897年提出以與體細胞相區別。體細胞最終都會死亡,只有生殖細胞有延存至下代的機會。物種主要依靠生殖細胞而延續和繁衍。長期的自然選擇使每一種生物的結構都為其生殖細胞的存活提供最好的條件。